一支隊伍如果花費巨大,僅靠自身力量能賺到多少錢呢?幾乎沒有利潤,除非贏得最高榮譽。數據顯示,現在CBA每支隊伍每年的損失都超過一千萬。
通常情況下,其經濟支柱主要涵蓋賽事冠名收益、觀賽者購票所得、場館合作津貼以及管理機構分配的利潤。相較之下,NBA會直接收取一筆可觀的電視轉播金,而CBA此項資金則由電視臺整體撥付給負責市場運作的盈方企業,由此分配到各俱樂部層面的部分,便歸入管理機構分紅范疇之內。當前各種收入來源中,球隊冠名金的數額近年來持續攀升,比如廣東男子籃球隊從前稱作“寶瑪仕隊”,現在更名為“東莞銀行隊”,其冠名金一度高達將近一千萬,在當時創下了各支球隊的最高紀錄,如今各支球隊收取的冠名金普遍都穩定在每年七百萬元之上。
分紅金額持續增加。根據中國籃協去年的正式數據,那時有17家俱樂部,每家可以獲得1226.76萬元。依照籃協的規則,今年雖然新加入了四川隊,但該隊首個賽季無權參與CBA聯賽的商業收益或經費分配。因此,今年各家俱樂部得到的資金,數額理應不低于去年。
其余收入來源,對于多數俱樂部而言,其貢獻微乎其微,尤其是門票銷售這塊,未能晉級季后賽的隊伍,該項收入僅占總營收的十分之一上下。為維護CBA官方合作方的權益,管理機構對球隊自行拓展商業活動設定了諸多約束,各區域顯眼的宣傳設施及賽場核心地帶均由主管單位統一經營,且與主管單位達成的合作均附帶獨家性規定,致使球隊幾乎無法進行額外商業運作。因此最終核算,目前各支隊伍每年的平均收入僅能維持在兩千萬元上下,倘若無法像北京隊那樣贏得總冠軍,從贊助商和政府部門額外獲取巨額資金,那么不論怎樣計算,最后都是支出大于收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