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日,阿森納主帥阿爾特塔接受了天空體育的獨家專訪,他與采訪者一起聊了聊阿森納的更衣室文化與年輕球員的成長之道。以下為采訪的第二部分。(第一部分:阿爾特塔:)
你會說6、7種語言,這對你幫助新球員融入肯定很有幫助吧?比如像克里斯蒂安-莫斯克拉這樣的新援,能用他們的母語交流,會讓他們更快適應。
我學語言其實是“被逼出來的”。第一次離開家鄉去巴塞羅那,我會巴斯克語和西班牙語,但那里通用加泰羅尼亞語——學校里所有課都是加泰羅尼亞語,我只能硬著頭皮學。后來去巴黎,又必須學法語。我一直覺得,如果你沒法和別人溝通,就沒法做自己,也沒法真正開心起來——你沒法深入理解別人,沒法建立關系,很容易陷入孤獨。
我在巴黎就有過這樣的時刻,雖然能和巴西隊友說葡萄牙語、和西班牙隊友說西班牙語,但始終覺得自己“不屬于這里”。所以從那以后我就下定決心,無論到哪里,都要盡快學會當地語言。這不僅讓我認識了很多很棒的人,也讓我更享受在不同地方生活的過程。
現在的球員是不是比你當年更擅長多語言交流?比如韋恩-魯尼說他兒子凱(Kai)很小就能說流利的西班牙語。
我肯定會鼓勵球員多學語言。現在的教育環境不一樣了,而且未來的職業發展充滿不確定性,5到10年后的工作可能和現在完全不同。多語言能力能幫你更好地表達想法、向別人學習,是非常重要的技能。越早學,付出的努力就越少——我看著自己的孩子,他們已經能流利說兩三種語言了,我都有點羨慕,心想“怎么這么輕松就學會了,比我當年厲害多了”。但不管怎樣,多學一門語言,對他們一輩子都有好處。
你在阿森納打造了非常好的球隊文化,而更衣室里又有來自20多個國家的球員,文化背景各不相同。你是怎么讓這些不同文化“融合”在一起的?
首先,溝通是基礎——如果大家都沒法好好說話,又怎么能對齊目標呢?其次,俱樂部需要有清晰的愿景和目標,從老板到每個部門,都要認同這個方向。然后是“標準”——每天的訓練、比賽、日常行為,都要有明確的標準,不愿意遵守這些標準的人,其實很難融入這個集體。阿森納在這方面做得很好,每個部門都在推動這種文化,再加上我們招進來的都是“對的人”,融合自然就順理成章了,其實沒那么復雜。
阿森納現在的陣容平均年齡很小,超過30歲的球員沒幾個。現在的年輕球員是不是更容易“塑造”?
確實更容易,但前提是要有經驗豐富的老球員帶。這些年我們隊里有很多很棒的老大哥,他們給年輕球員指了正確的方向,也給了他們需要的榜樣——有時候不是球員“想要”的榜樣,而是他們“需要”的榜樣,能幫他們在頂級聯賽里站穩腳跟、保持穩定的那種。我們能有這樣的老球員,真的很幸運。
現在更衣室里,哪些球員能成為年輕球員的榜樣?無論是青訓剛上來的,還是剛進一線隊的。
很多人都可以。厄德高有他自己的方式,薩卡又是另一種風格;還有賴斯、梅里諾、拉亞、廷貝爾、本-懷特,太多了。就說哈弗茨吧,他康復時的態度就是最好的例子——不管是什么運動,要是有球員受傷了,我都想讓他們來阿森納待五天,看哈弗茨是怎么把職業放在第一位的。他有家,有寵物狗,但你看他對待康復、對待訓練的態度,這就是榜樣該有的樣子。加布里埃爾-熱蘇斯也是如此。年輕球員遲早會遇到傷病這樣的坎,現在就該學學這些老大哥是怎么應對的,怎么照顧自己,怎么才能在頂級聯賽里一直走下去。
你剛才提到了馬丁-厄德高,他很年輕就當了隊長。作為現代職業球員,他身上有什么特質,讓你覺得“他就是能代表阿森納的人”?
厄德高有一種很特別的能力——不用說話,就能成為榜樣。很多人很會演講,很會鼓舞士氣,但他們的行動卻配不上自己說的話;厄德高正好相反。他的每一個動作、每一次待人接物,都在傳遞著“榜樣”的力量。這種“行勝于言”的特質,太適合當隊長了。
最后想問問,對于那些正在青訓中成長、但所在俱樂部可能沒有阿森納這樣的條件和氛圍的年輕球員,你有什么建議?
我覺得最重要的是“找對環境”——讓自己身邊圍繞著優秀的人。如果你有天賦,也愿意努力,那“身邊的人”就是唯一能影響你走向的關鍵。就算你天賦再好,要是身邊沒有能幫你、引導你的人,想在職業足壇立足也會很難。
【上咪咕獨家看英超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