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國男籃又被刺激到了。
日本籃球管理機構正式宣布,一位28歲的美國籍中鋒尼克·梅奧已經加入該國國籍,他五年前參加NBA夏季聯賽時帶領球隊以41分的巨大優勢戰勝中國隊的戰績,最近再次成為公眾關注的焦點。
他們已經為后備外援的本土化做好了準備,我們卻還在重復引進本土球員的老話,青訓體系的空缺始終無法彌補。
日本隊早已把歸化球員培養成系統化產業,核心關注點并非梅奧場均12分的得分能力,而是身高2米06兼具策應與三分投射的技術優勢,這種具備空間優勢的內線在FIBA規則下遠比傳統中鋒更受歡迎,霍金森去年世界杯就能用實力壓制約基奇的表現就是證明,他們引進歸化球員并非執著于“必須血緣關系”,而是由俱樂部負責五年培養和適應期,國家隊則要求球員能立刻投入實戰。回想一下當年我們匆忙將李凱爾本土化,卻在世界杯賽場上硬要他擔任核心前鋒,這和讓工程師去搬運磚頭有什么不同?
這門路子如今徹底行不通了。目前NBA里頭,根本找不到有中國血統的球員,像周志豪那樣隔了八代的混血選手早就被加拿大給認了。瞧瞧菲律賓直接把克拉克森歸化過來,韓國又找羅健兒,誰還把血統當回事兒?國際籃聯的章程清清楚楚寫著每隊能帶一個外援,咱們非把歸化給整成了"認親大會"。當年那個在加拿大踢球的李弘權,如果當初就按歸化程序辦了手續,恐怕到現在連國家隊的選拔名單都撈不上呢
更令人痛心的是青訓體系的缺失無法歸咎于外援球員。日本B聯賽規定每隊必須注冊兩名本土中鋒,大學聯賽每年都能培養出身高超過兩米的塔式球員。國內CBA俱樂部青訓還在沿用體工隊的模式,基層指導人員月薪僅兩千元誰會認真執教?浙江廣廈在上賽季U21賽事中讓身高兩米十六的余嘉豪上場四十分鐘,賽后直接被送進醫院掛點滴,這種急功近利的方式根本無法培養出合格選手。
要從根本上解決困境,需要轉換新的角度去思考。歐洲的俱樂部在引進外援時,往往將其視為戰術板上的補充部件,就像塞爾維亞隊有NBA落選隊員擔任中鋒依然能贏得銀牌那樣。我們不應該過分執著于球員的出身,可以借鑒西班牙通過歸化伊巴卡來增強內線實力的做法。當前應該先理清國內聯賽關于外援的規則,防止外籍球員過度主導比賽,導致本土球員失去鍛煉的機會。再瞧瞧對岸日本怎樣借助校園籃球獲取資源,他們高中聯賽的決賽能夠擠滿東京的體育場館,而我們國內的CUBA連個轉播設備的位置都難以安排。倘若缺乏適宜的根基,僅靠外力培養,結出的果實只能是缺乏韌性的盆栽。